服务热线全国服务热线:

0551-6336563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技术前沿 | 技术成果密集“亮相”,氢能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新闻中心

技术前沿 | 技术成果密集“亮相”,氢能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目前,全球氢能行业发展迅速,预计到2030年,全球清洁氢能年产能将达4800万吨,供应1200万—1800万吨,中国、北美和欧洲领先。氢能基础设施和制造能力也在稳步推进。

氢能产业成果集中“亮相”

全产业链推动技术发展

日前,2024国际氢能产业发展论坛在京举办,来自氢能生产、储运、工业应用和贸易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高层的代表齐聚,分享氢能场景化应用以及开展氢衍生品贸易的经验。会上,全球首张符合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REDⅢ)的绿氨认证证书、中国首个跨兆瓦级氨煤智能混燃共性技术试验平台等多项全国领先氢能产业成果集中发布。

绿氨,即绿色氨,是指通过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驱动,以空气和水为原料,通过催化剂直接合成的氨。绿氢和绿氨之间存在密切的生产和应用关系,绿氨的直接生产原料是绿氢和空气中的氮,且绿氨可以成为绿氢的储运载体。

2024国际氢能产业发展论坛期间,北京科技企业水木明拓获得了碳减排领域国际权威认证机构TÜV莱茵所授予的全球首张符合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REDⅢ)的绿氨认证证书,标志着中国氢能产业在国际可持续能源领域实现了新突破,为中国绿氢及其衍生物开展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

此外,全国首个跨兆瓦级氨煤智能混燃共性技术试验平台也在论坛上发布。据了解,该平台能够兼容氨煤、氨醇、氨生物质煤等多种燃料体系,可实现试验数据的动态采集、实时分析和数据共享,形成燃烧系统优化反馈,加快工业试验装置设计的迭代过程,将作为第三方公共服务设施为我国发电、水泥、窑炉、供热等燃煤场景的绿色燃料与煤混燃技术研发、煤种试烧提供平台支撑和试烧服务。

“成为氢能之都,需要原创技术、体系、平台等各方面发力,北京最具备相应的科技、人才与国际化条件。”在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看来,我国氢能产业已处于攻坚拔寨、抢滩登陆的关键时期,需着力构建大规模绿氢供应体系,逐步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氢能与其他产业协同耦合,如电氢耦合、绿氢化工、天然气管道掺氢、氨煤掺烧发电和氢冶金等,并积极开拓国际氢能市场。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国际氢能中心主任金勤献认为,氢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中具有关键作用,但当前氢能行业面临绿氢成本高、应用规模小及全球化不足等挑战。未来,国际氢能中心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国际协作,促进氢能在重载交通、工业脱碳、绿色燃料制备等领域的多元化应用,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和零碳工业发展。

据了解,目前北京凭借独特的科研资源和产业基础,已形成了涵盖“制—储—运—加—用”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了氢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政策引导、示范项目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北京已成为中国氢能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全球氢能领域的合作窗口。


氢能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加速进入“2.0时代”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形式日益受到瞩目。2024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均出台了各类政策支持氢能产业发展。随后,多只氢能产业相关基金加速落地,助推行业发展提速。

氢能源产业链上游为氢气制备,包括电解水制氢、化石重整制氢、工业副产氢;中游是氢气储运环节,包括储氢、运氢以及注氢;下游是氢气的应用,氢气应用可以渗透到传统能源的各个方面,包括交通运输、工业燃料、发电等,主要技术是直接燃烧和燃料电池技术。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氢能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氢气产能约4900万吨/年,产量约3500万吨,同比均增长约2.3%。预计2025年中国氢气产量将超过3700万吨。

随着氢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氢能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氢气需求总量约为3342万吨,供需基本平衡。分析师预测,在碳中和目标下,到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到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20%。

当前,中国制氢企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既有以化石燃料制氢为主的大型企业,凭借成熟的产业链和规模优势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有积极布局绿氢产业的新兴企业,通过推动电解水制氢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引领行业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已基本构建较为完善的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正全面进入提质增效发展的新阶段。”2024年4月,2024中关村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围绕以氢能利用为核心的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发展路径、以全球多边合作推动氢能低碳化规模化生产与应用、加速进入“氢能2.0时代”展开讨论。与会专家表示,未来,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会进一步扩大,交通领域应用氢燃料电池将从新能源汽车拓展至飞机、船舶等,并且工业、发电和储能等领域也会进行全方位推广。


氢能产业试点先行初见成效


一直以来,氢燃料被外界冠以“21世纪终极能源”的称号。近几年,随着多地开展氢能试点,目前已涌现出一批先行区。其中,北京大兴作为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的牵头地区,已集聚200多家氢能领域创新企业和机构,正着力打造世界级氢能应用“样板间”。

作为北京氢能产业的发展重地,早在2020年,大兴区就将氢能产业作为未来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年8月8日,大兴区就在京津冀地区率先发布了首个氢能专项支持政策——《大兴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暂行办法》。2021年11月,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北区落成投运,全力构建起了一条氢能生态产业链。

目前,大兴区已初步构建涵盖氢能“制—储—运—加—用”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储备项目300余个,已注册企业129家、落地企业46家,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园区已吸引40余家氢能产业链企业落户,氢能产业生态愈发活跃。

示范区外侧的海珀尔加氢站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加氢站,日加氢量达4.8吨。据悉,该加氢站于2021年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共有16把加氢枪、8台加氢机、储罐60粒,储氢量能够达到2吨,共有5台压缩机,可全天24小时提供服务,满负荷运转下,每天可加氢五六百辆车。目前来加氢的车辆主要为商用车,比如大巴车、重卡、厢式货运车等。

作为氢能产业先行试点地区,大兴近年来一直大力推进加氢站建设,网络化布局基础设施,为燃料电池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保障。2022年以来,北京市先后发布的多项氢能相关政策,也为氢能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2024年,阿联酋中国创新中心、中关村氢能产业联盟与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签约,三方将共建中阿氢能产业创新合作平台,助力中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出海中东,推动氢能领域互联互通。据悉,该项目目前计划将落地大兴区。

作为京津冀地区另一个氢能产业试点地区——河北省张家口市的绿色氢源生产基地也初具规模。据了解,目前张家口市已建成制氢项目7个,制氢产能达每天22吨。此外,河北省首批备案和距离最长的输氢管道——康保至曹妃甸段输氢管道目前已经开始勘察测量工作,预计2025年5月正式开工。据悉,该项目2026年底投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口径、最大输量的绿氢管道,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地区氢能一体化发展。

当前,我国氢能的应用还处于开发的前期,虽然有一些应用出现,但是距离市场化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除了传统的工业领域,氢能因为较高的运营成本,多领域推广应用还面临价格壁垒。未来,氢能产业将重点在技术创新、迭代应用等方面寻求高质量发展。如有序推进氢能航空器、液氢运输船、海上风电制氢装备等项目实施,构建“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氢能装备体系。同时,通过实现技术场景落地和大规模应用,进而探索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

转自中关村杂志公众号,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M3OTA3NA==&mid=2656087896&idx=2&sn=3e100cc18349ec51333011077537deeb&chksm=bd559258dfc35a1f5f22f9d2cf950199d2ce0562c4cf0006c2fca49b054890994e046e1b4779&scene=27

CATALOGUE

新闻分类

0551-6336563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
皖ICP备17013550号皖公网安备340190026006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