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背景与发展
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氢能产业的发展持续受到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的双轮驱动。中国氢能产业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制氢、储运以及应用技术上带来了产业变革,促进了全球能源转型。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揭示,2024年中国在氢能技术攻关和国际协作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标志着产业链已进入关键的试点示范与规模化发展阶段。
02技术创新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制氢领域已形成显著规模优势。截至2024年底,其产能已超过12万吨。新疆库车和宁夏宁东的电解水制氢项目投产,证明了碱性电解槽技术的工业化实力。同时,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突破,海水电解制氢中试装置的成功试运行,为沿海地区提供了新的绿氢供应方案。这些技术进步降低绿氢生产成本,使其逐步接近灰氢的经济性。
在储运技术方面,中国已构建起“气—液—固”多形态储运体系。70 MPa IV型储氢瓶的批量生产推动了高压气态氢储运的发展;液态氢储运方面,5吨/天的氢液化系统成功下线,其技术指标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固态储氢材料也在叉车、无人机等场景得到了示范应用。这些突破将有效降低氢气运输成本,为区域内的氢能优化调度和远期的跨区域资源配置提供坚实基础。
在应用技术领域,中国氢能产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在交通、工业、电力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氢能技术正推动着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新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涌现,如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绿氢在能源领域的替代作用等,这些都为中国氢能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工业领域,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技术展现出显著的环境优势,每吨钢减排CO2超过70%。同时,宁夏宁东的绿氢耦合煤制合成氨项目成功实现了100%绿电供氢,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路径。在交通领域,燃料电池重卡的续航能力取得了新突破,达到1000公里以上,而2400千瓦氢动力调车机车也成功完成了万吨装车试验,标志着氢能在重载运输领域的技术成熟。此外,能源领域的创新同样引人瞩目,兆瓦级纯氢燃气轮机完成了整机试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热电联产效率也在持续提升,为分布式能源与电网调峰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这些应用创新不仅拓展了氢能的市场应用空间,更推动了氢能从单一的工业原料向多元化能源载体的角色转型。
03国际合作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其他国际合作扩大市场影响,为全球氢能供应链构建贡献力量。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承担了多个标志性氢能项目的工程设计与装备供应,持续拓展电解槽装备市场。
中法双方计划在江苏东台共同建设“风光氢储”绿色能源协同融合的海上智慧能源岛示范项目,而中德机构则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展绿色能源低碳发展和标准互认的探索。这些合作不仅推动了技术与装备的输出,更助力全球氢能供应链的构建。中法联合开展液氢运输安全技术研究,攻克了海运工艺与风险识别难题;中德则携手开发氢气内燃机发电技术,为分布式能源探索新路径。同时,中日韩在燃料电池领域展开合作,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国际标准方面,中国在《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性试验方法》等多项标准中贡献智慧,推动技术话语权从“跟跑”向“并跑”转变。
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的电解槽供应商,推动全产业链解决方案的出口,提升国际影响力。70MPa加氢机通过欧盟认证,进入相关市场;储氢容器也为多个国家氢能项目提供关键支持。中国企业正从单一设备出口向“技术+工程+服务”总承包模式转型,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推动装备、材料、工程服务一体化出海,树立“中国氢能制造”的国际品牌。
04挑战与未来展望
然而,氢能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中国需要在技术、政策和市场等多方面克服障碍,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将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与市场协同。将氢能融入“新型能源体系”的规划之中,通过创新绿氢的优先消纳机制,来促进绿色价值的实现。同时,不断优化市场准入机制,并推动各地完善氢能项目的相关管理政策。借助政策的精准扶持,降低市场主体的运营风险,从而加速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当前,中国氢能产业已通过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双重推动,迈入了至关重要的阶段。展望未来,我们需以实际场景为导向,持续驱动技术进步;同时,借助政策的扶持,激发市场的活力,助力氢能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柱,为全球的能源转型贡献中国的智慧与解决方案。
转自百家号小游不咕OVO,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8508119231802182&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