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全国服务热线:

0551-6336563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氢能在全球脱碳战略中崛起,蓝氢成制氢优选

新闻中心

氢能在全球脱碳战略中崛起,蓝氢成制氢优选

01氢能产业加速发展

氢能,这一高热值且零污染的能源,正日益成为全球经济脱碳的重要推动力,特别是在工业和交通领域。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步入加速期,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其纳入国家能源战略规划,推动商业化进程。预测表明氢能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大幅增加全球能源市场的份额。国际氢能委员会的预测显示,到2050年,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带来2.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达到18%。

尽管氢能本身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但在其释放能量的过程中并无碳排放,而生产氢能的过程却并非完全“零碳”。目前,“蓝氢”因其高性价比而备受瞩目,有望成为当前的制氢首选。

氢元素主要存在于水和化石燃料中,以化合物的形式为主。要获取氢能,需要通过制氢技术进行“提取”。根据生产来源和排放情况,氢能被划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从当前成本来看,“灰氢”即煤制氢成本最低,而“绿氢”即风电制氢成本最高。尽管随着技术的进步,“绿氢”的成本有望逐步下降,但预计在未来10年内,“灰氢”仍将保持其成本优势。然而,“灰氢”作为清洁能源的劣势在于其依赖化石能源,无法避免碳排放。相较之下,“蓝氢”虽然成本略高,但似乎成为了当前最合适的选择。在多个级指标中,蓝氢通过天然气制氢和碳捕捉技术,具备成为当前制氢优选的可行性

◇ 蓝氢生产技术及应用

天然气制氢是一种经过优化的工艺,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和使用催化剂,能够高效生成氢气,并且通过CCUS技术减少碳排放。天然气制氢工艺在全球氢气制取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尤其在我国,该工艺的占比紧随煤制氢之后,位列第二。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天然气制氢以来,该技术已从主要为合成氨提供氢气,发展到现在,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随着催化剂品质的提升、工艺流程的持续改进,以及设备形式和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天然气制氢行业产量迅速增长,市场规模也大幅扩大。

卫星化学等企业因其在蓝氢领域的布局及技术进步,成为氢能发展的中坚力量,市场前景广阔。卫星化学在连云港的两套乙烷裂解装置以及位于嘉兴平湖的三套丙烷脱氢装置,共同构成了华东地区最大的氢能生产商。这些装置副产的高纯氢气总量约达28万吨,为“蓝氢”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其他企业如富淼科技和佛燃能源也积极布局蓝氢市场。富淼科技拥有年产3661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制氢装置,其氢气纯度高于氢能源汽车所需,非常适合用于燃料电池。而佛燃能源投资建设的南庄制氢加氢加气一体化站已投入运营,每日可制取并加氢1100公斤,满足公交车100车次或物流车150车次的加氢需求。

虽然各公司在氢能领域的业务贡献程度不一,但它们共同涉足了氢能领域,站在了行业发展的前沿。从营收和净利润数据来看,卫星化学、富淼科技、佛燃能源、惠博普分别实现营收200.18亿元、10.37亿元、96.31亿元和10.25亿元,净利润方面卫星化学显著领先。

 氢能行业的未来

随着能源消耗的日益增长,寻求清洁替代能源已成为时代之需。氢能,以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一环。来源广泛、使用清洁、转化效率高,使得氢能在众多能源中脱颖而出。随着氢能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重要性增加,中国未来对氢气的需求量将大幅增长,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也将由不足3%提升至5%,甚至到2050年,占比有望达到10%。

然而,“蓝氢”制取虽好,却也存在挑战。天然气制氢的成本受原料价格影响显著,且原料气中硫含量的控制要求严格,这无疑增加了制氢的难度和成本。展望未来,中国氢气需求预计将呈现爆炸式增长,到2030年将激增至3500万吨,产业链年产值预计将达到惊人的12万亿元。

尽管目前风电制氢的“绿氢”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制取成本相对较高,但随着用氢需求的不断增长,绿氢有望成为未来潜力巨大、绿色的制氢方式。可以预见的是,结合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制氢加氢一体站、经济高效的集中式制氢以及液氢等多种储运路径并行的方案,将成为未来氢能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转自百家号玉钥儿,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8632693995000484&wfr=spider&for=pc

CATALOGUE

新闻分类

0551-6336563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
二维码
皖ICP备17013550号皖公网安备34019002600663号